◆主講人:陶曉清、馬世芳 ◆課程費用:免費 ◆課程時間: 美西(GMT-7):8/13 (Sat) 6:30-8:30 PM。 美東(GMT-4):8/13 (Sat) 9:30-11:30 PM。 亞洲(GMT+8):8/14(Sun) 9:30-11:30 AM
本課程為免費課程恕不提供錄影回放及課程簡報
【溫馨提醒】
因群組人數眾多,發問前請多多參閱 常見問題
或多利用舞象客服信箱(help.dancingwiththelephant@gmail.com)尋求協助
或善用官網右下角 Message 即時回覆,謝謝大家的配合
第一次參與課程的學員,請於上課前提早查詢ID、密碼。
查詢方式:
1. 上課前請查詢 您的Email信箱,舞象會提早寄出課程通知;
2. 進入舞象官網的會員專區-->活動報名-->報名紀錄,查詢相關資訊。
如需協助,請提早Email至客服信箱,我們將儘快回覆,謝謝。
主講人:陶曉清、馬世芳
課程費用:免費
美西(GMT-7):8/13 (Sat) 6:30-8:30 PM
美東(GMT-4):8/13 (Sat) 9:30-11:30 PM
亞洲(GMT+8):8/14(Sun) 9:30-11:30 AM
校園民歌是台灣在1970年代發展出來的流行音樂風格,起初在各類型的學生活動中產生,在各界的推廣下,逐漸被社會大眾熟悉並引發後續創作風潮,為台灣1980至90年代的流行音樂產業起飛奠定了基礎,不少參與者也在日後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要角。
廣播人陶曉清帶動校園民歌風潮,開放自己的節目讓年輕的音樂創作者有發表平台,陶曉清被視為台灣民歌發展的重要推手,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馬世芳從小就與音樂有不解之緣,老家客廳是陶曉清經常和當年才20來歲的民歌手們籌畫演出、聚論天下事、分享創作的現場,堪稱「民歌運動」的「育成中心」。在音樂的薰陶之下,大學時期便成為儲備DJ,展開了長達三十年鑽研音樂的廣播生涯。
本次對談,將從馬世芳退伍後參與「民歌二十」與製作《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20年紀念冊》談起,延續到陶曉清擔任「民歌四十」的開場與引言人,以及編纂堪稱民歌史的百科大全《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專書。讓陶曉清與馬世芳母子帶我們穿越時空,回顧令人懷念的民歌時代,一起聊聊那些年的民歌大小事。
陶曉清
台灣資深廣播人,作家亮軒之妻,音樂人馬世芳之母。她引領19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
2000年,獲頒金曲獎的特別貢獻獎
2017年,獲頒廣播金鐘獎的特別貢獻獎
馬世芳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作家、廣播人、音樂評論家、電視節目主持人、臺灣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大學時代開始廣播生涯,深入引介推廣台灣流行音樂文化,2021年7月Podcast節目「耳邊風」全新上線,深入分享他三十多年的聽音樂心得。曾製作主持廣播節目「音樂五四三」、「耳朵借我」、主持公視《音樂萬萬歲第四號作品》電視節目,多次獲廣播金鐘獎最佳流行音樂節目獎、主持人獎。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耳朵借我》、《歌物件》、《昨日書》,主編《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巴布狄倫歌詩集》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