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州的中文學校(人文學校)當教師已邁入第十八年,因為我真的很愛當教師,再加上很認真,每年我都頗欣賞自己與各式各樣學生相處的能力。當然,每年也有幾位我會覺得我還找不到方法教導的學生。但是無論怎樣,總是和學生間有著很愉悅的關係⋯⋯
Read More像很多華裔一樣,我是一個在充滿指責,超理智以及良性溝通缺失的家庭氛圍裡的長大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已經習慣了被指責和說教的溝通模式。儘管現在已是成人,也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但我發現,曾經那麼讓我痛恨和想要逃離的溝通方式其實早已融為我人格的一部分⋯⋯
Read More因為時差的關係,總在清晨六點專訪老師,謝謝老師的配合,不管是在外地出差還是在家中,老師總是能保持一個寧靜一致性的應對,為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華人朋友提供對話的解說。也感謝朋友丁珊,熱心為這些公益活動的宣傳,在緊湊的節目安排中擠出空擋訪問崇建老師。
Read More崇建老師一直說很喜歡Palo Alto這城市,對於那些美麗的街樹更是愛到忍不住駐足凝望許久,忘情之處還伸手輕撫樹幹,之後還聞聞留在手上的餘香,對於老師的覺察能力,不論是心靈的還是感官的,都讓我很驚艷,無怪乎老師可以如此深刻回應工作坊中學員的提問,甚至發覺許多我們自己根本沒有覺察的冰山底層,三天的工作坊,對許多學員來說,都是一段奇妙又美麗的旅程!
Read More在華人社會,擁有絕對權力能夠掌控 (影響) 下一代的父母,或許潛意識對子女的期待,可能就是把他們當做「工具」,為了達到家族家庭 (或父母自身)「光宗耀祖、傳宗接代、功成名就、榮華富貴」的生存「工具」。
Read More崇建老師與 Winnie 的對話觸動了許多人的心,在訪談後 Winnie 寫了段後記給老師,看到這過程與內容,心理由衷地替她的改變感到驕傲,是我們學習與改變自己的最佳楷模。
Read More相信每個人家裡或多或少有個悶葫蘆,總是簡短的回應:恩喔好,就像個談話中的句點魔王,讓互動止步,作者Donna 家也有這麼一號人物,這樣的角色該如何活用乒乓球對話呢?
Read More「刺激跟回應之間有空間,空間裡是我們選擇回應方式的權利,回應方式裡,有我們的成長和自由 - 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每件事發生的時候,如果我們願意稍做停頓,就可以看到那個空間,在那個空間裡,認真的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容易做出符合心意的應對。
Read More孩子成長過程,情緒的引導,我視為第一重要的功課。而疏導孩子情緒,在對話中引導,其實並不困難。在失落、挫折與失敗中的學習,即是有人接納,並且引導情緒,而不是要孩子別哭、別生氣,或者給予期待,說幾句加油而已,當情緒有了引導,孩子的內在就會感到力量,也會漸漸有覺知的勇氣。 《對話的力量》
Read More